11月24-25日,华中科技大学万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曾伟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研究员应邀来访我院并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药物创新研究所所长邓卫平教授主持。
万谦教授作了题为“糖化学中基于锍盐的新反应和新策略”的学术报告。万老师课题组在过去数年里致力于硫醇、硫醚、硫酯、硫代缩醛/酮、二硫键、亚砜、锍盐及硫叶立德等有机硫分子的应用及转化研究,实现高效、绿色、廉价、操作简便的糖苷化反应。针对复杂糖类化合物的可获得性难题,其课题组开发了多个新型糖苷键的合成方法,实现了扰动-Pummerer反应介导的糖基化反应(IPRm),接力组装策略的糖苷化(relay glycosylation)及选择性大环内酯化反应,并完成多个树脂糖类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在报告的最后,万老师还将简单介绍基于亚砜的糖化学反应在磺达肝癸钠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朱强研究员作了题为“固有手性分子的对映选择性合成进展”的学术报告。朱老师介绍了其课题组在过去数年里致力于钯催化的不对称亚胺基环化反应,实现了中心手性、平面手性、轴手性和固有手性杂环的高效构建。朱老师还讲解了固有手性的概念,以及如何确认和稳定固有手性这一特性。其课题组通过机理研究以及DFT计算提供了理论解释。朱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层层递进,体现了其对手性尤其是固有手性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追求。
曾伟教授作了题为“Carbon-Skeleton Rearrangement via C-C s Bond Activation”的学术报告。曾老师课题组一直从事高选择性有机合成方法学的研究,为顺应绿色化学发展的时代要求,着眼于开发简洁、高效、经济、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新合成方法。曾老师介绍了近年来其课题组以过渡金属催化高选择性C-X(X = H, C, N, Si, etc)键官能化反应为导向,实现C-X bond直接与芳烃、烯烃、炔烃、烷烃和卡宾前体等偶联环化反应的最新进展,构建一系列新颖杂环化合物骨架分子,并评估其潜在的生物活性和光物理性能。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踊跃提问,万谦、曾伟教授和朱强研究员分别给予了耐心详尽的解答。